光影流年 英魂永存

攝影并撰文/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


雷燁與妹妹項秀華(前右)、弟弟項秀文(前左)合影。


雷燁原名項俊文,浙江金華人。1938年,雷燁奔赴延安進入抗大學習,并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同年底,雷燁擔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記者團晉察冀組組長,兼任新華社晉察冀分社和《晉察冀日報》特派記者,后調任冀東軍分區(qū)政治部宣傳科長、組織科長等職。



1941年1月25日,日寇在河北豐潤潘家峪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案。慘案發(fā)生后,雷燁迅速趕到現(xiàn)場,真實記錄下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。

1943年,雷燁到訪晉察冀畫報社,畫報社主任沙飛等人留他在駐地整理稿件,期間因遭遇日寇包圍,英勇犧牲,年僅29歲。

雷燁犧牲后被就地安葬。人們還將墓旁的一棵山杏樹命名為“雷燁樹”以示紀念。新中國成立后,雷燁遺骨被遷葬至石家莊的華北軍區(qū)烈士陵園。

戰(zhàn)爭年代,革命者為防止敵人的報復,往往改名換姓,致使除了墓碑上幾行簡單的介紹外,雷燁的真正身世多年來一直無從考證。(2001年,經(jīng)多年尋找,項俊文家人找到雷燁的安葬之地,確認雷燁即是他們多年來魂牽夢繞的親人?!幷咦ⅲ?/span>


位于浙江展覽館東側的雷燁烈士銅質雕像。

4月14日,在浙江省杭州市,雷燁的親人在家中手捧雷燁烈士抗戰(zhàn)時期的肖像照。

4月1日,石家莊市小學生前往華北軍區(qū)烈士陵園悼念英烈。這是雷燁同志墓碑。

3月31日,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村村民、雷燁希望小學退休教師王海軍指認雷燁烈士犧牲處。


如今,雷燁靜靜地長眠于華北軍區(qū)烈士陵園的蒼松翠柏之間。在他的家鄉(xiāng)浙江金華,當年被典賣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,成為當?shù)刂匾狞h史教育基地。

在燕趙大地,在婺江之畔,在錦繡中華的各個角落,雷燁的故事被更多人傳頌,成為永不磨滅的愛國主義符號。

2003年,在河北省平山縣南段峪村雷燁烈士犧牲地,11戶當?shù)卮迕褡园l(fā)捐資修建了“雷燁烈士紀念碑”,并親手栽下11棵柏樹。

南段峪天干少雨,村民們當年栽下的柏樹已有枯敗。不知哪年,烈士的紀念碑旁,一株新柏破土而出,拔節(jié)生長。


4月2日,當?shù)赜變簣@的小朋友們來到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(qū)孝順鎮(zhèn)新后項村參觀雷燁故居。

在浙江省金華市孝順革命烈士陵園,雷燁的原名“項俊文”鐫刻在“孝順鎮(zhèn)革命烈士英名錄”的石碑之上。

3月31日,河北省平山縣雷燁希望小學師生緬懷雷燁烈士。

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(qū)孝順鎮(zhèn)新后項村的雷燁故居,講解員介紹雷燁烈士生平事跡。





(據(jù)新華社)

編輯/肖 曄